(一)氣滯血瘀
這是最常見到的類型。氣應該是不斷流動運行的,如果在某個部位停滯下來,就會影響血液正常流動,出現「氣滯血瘀」的情況。任何一個器官出現氣滯血瘀,就直接影響該器官的功能,例如心臟,會感到心慌胸悶,出現心絞痛,甚至患上心臟病。
(二)氣虛血瘀
氣滯是氣本身足夠,只是運行得不暢順;而氣虛則是體內的氣比較薄弱,因而未能有效地推動血液運行,導致血瘀,就稱為「氣虛血瘀」。由於無力推動血液運行,所以血瘀可以遍佈身體任何部位,中醫常言:不通則痛,所以這種類型的血瘀較常出現胸腹疼痛的症狀,老年人還會有突然中風的機會。
(三)氣血兩虛
血與氣,一陰一陽,互相影響。因此,氣能生血,氣能行血,氣亦能耗血。氣虛會減低生血的能力,所以容易導致血虚。一般原因是久病不癒,而耗傷氣血,整個人會顯得弱不禁風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指甲口唇亦顯得暗白,經常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。這類的調理須著重補氣。
(四)氣不攝血
在中醫學上,氣為血之帥,而當統帥能力不足,血就失去指揮而擅自行動。於是,血有可能溢出脈外,就會形成吐血、便血、崩漏或者皮下出現瘀斑的情況,這是比較嚴的重健康問題。
(五)氣隨血脫
當人大量失血時,氣也失去了依靠,跟隨血一起外脱。這時候人會變得臉色蒼白、手腳冰冷、大汗淋漓,這是非常嚴重,並有生命危險的情況。